生物醫學
1993 | 夏普 羅伯茨 | 發現斷裂基因 1977年夏普發現腺病毒的mRNA來自於四個不連續的DNA片段。而羅勃茲利用腺病毒研究遺傳訊息的傳遞途徑,發現能轉譯出蛋白質的DNA片段會插入一些不含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現今稱能轉譯出蛋白質的DNA片段為exons,不含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為introns |
1994 | 吉爾曼 羅德貝爾 |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羅德貝爾研究了『光線進入感光細胞(桿細胞、錐狀細胞)後,光的訊息是如何經由分子機轉而轉換成神經傳導的訊息』和『細胞在訊息傳導的過程中,其所表現的功能有所不同。有些是接受外來的訊息、有些是傳遞訊息、有些則是放大訊息』。 而吉爾曼和其共同研究者則根據羅德貝爾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去尋找這個訊息傳導的物質到底是什麼。終於在1980年,他們發現了G 蛋白。 |
1995 | 路易士
紐斯蘭渥赫德
魏區豪思
| 他們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機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其中路易士研究了許多雙胸基因的突變,發現這些突變代表的可能不是一個基因,而是由多個鄰近的基因形成的一個複合體,而且不同的突變影響不同部位的發育。路易士獨自利用複雜的遺傳方法,分析雙胸複合基因與身體發育的關係。 |
1996 | 杜赫提 辛克納吉 | 杜赫提及辛克納吉所進行的研究中,以感染病毒的老鼠為實驗對象,發現其血液中的T淋巴球能夠辨認病毒及自體的分子(稱為主要細胞相容抗原),以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這項發現使得我們對細胞免疫的特異性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在臨床醫學上這對於微生物入侵及某些惡性腫瘤之治療,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防止等方面有莫大的貢獻。在1990年代以前我們認為巨噬細胞只是傻傻的清道夫,把入侵的細菌吞入、分解。但現在我們知道在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B細胞、T細胞同樣重要,若沒有巨噬細胞吞食、分解外來抗原再呈現給T細胞看,是無法刺激輔助T細胞,而若輔助T細胞沒有受刺激而分泌各種不同的細胞激素,B細胞亦無法繼續分化 成漿細胞,並再分泌更多可對應抗原的抗體,所以免疫細胞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 總之,巨噬細胞可將身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轉換成特異性免疫反應,其重要性的發現,真可謂是世紀性的大突破。由於這些理論觀念的建立,使得我們對細胞免疫的特異性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並奠定現代分子免疫學的基礎,使人們對於免疫系統的基本運作有更深入的瞭解,進一步也幫助研究人員在對抗自體免疫、癌症等疾病上,有更新的療法。 |
1997 | 史坦利‧布魯希納 | 布魯希納教授在研究引起人類腦神經退化而成痴呆的古茲菲德-雅各氏病的病原體有傑出的貢獻。其實相類似的疾病還有人類的古魯症、GSS氏病、山羊和綿羊的羊搔癢病以及牛群中的狂牛病。它們都是由類似病原體所引起腦神經退化,而產生的疾病。布魯希納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並在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
1998 | 芬奇戈特 伊格納羅 穆拉 | 他們成功發現氧化氮是一種可以傳遞資訊的氣體,它可以通過細胞薄膜,去調節另一細胞的功能;他們的發現開創生物系統資訊傳遞的新理論。他們的發現,引發一連串對氧化氮的研究,目前氧化氮被應用在很多醫學用途,例如治療心臟病、動脈硬化、腫瘤等,科學家亦正在研究氧化氮對幫助辨別氣味和增強記憶力的功能。 |
1999 | 布洛貝爾 | 布洛貝爾發現蛋白質如何在細胞內運送、有助於研發對抗遺傳疾病藥物,而榮獲199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他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瞭解人類基因,也有助於藥物研發,讓疾病治療所需的特殊蛋白只朝有接受體的細胞作用;也等於更有效地利用細胞的「蛋白質工廠」,製造對抗疾病的藥物。因此,他的研究,讓人類對抗疾病有了重大進展。 |
2000 | 卡爾松 格林加德 坎德爾 | 卡爾松教授在五十年代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大腦內一種稱「多巴胺」的化合物,是負擔腦細胞間訊息的傳遞工作,對控制我們的身體動作,有很大作用。 格林加德教授發現「多巴胺」怎樣通過對一些蛋白質的作用,而影響神經系統,幫助科學家瞭解藥物對腦細胞所起的作用。 坎德爾發現怎樣改變腦神經鍵傳遞訊息的效率,因而證明神經鍵效率與大腦學習和記憶功能的關係,對開發增加記憶能力和治療失憶病的藥物,有很大的幫助。 |
2001 | 哈特韋爾 納斯 亨特 | 他們多年來,研究細胞成長的過程,發現重要的分子,可以調節細胞分裂及生長的機制,所取得的突破,幫助科學家瞭解癌細胞出現的過程,對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有很大的幫助。 |
2002 | 悉尼.佈雷內
羅伯特.霍維茨
約翰.蘇爾斯頓 | 他們發現了在器官發育和“程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程式性細胞死亡”是細胞一種生理性、主動性的“自覺自殺行為”,這些細胞死得有規律,似乎是按編好了的“程式”進行的,猶如秋天片片樹葉的凋落,所以這種細胞死亡又稱為“細胞凋亡”。“程式性細胞死亡”在生物發育和維持正常生理活動過程中非常重要。人體內每天都有上萬億細胞誕生,同時又有上萬億細胞“程式性死亡”,兩者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中。如果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就可能導致細胞惡性增長,形成癌症。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位獲獎者利用線蟲作為研究對象,先後發現了“程式性細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併發現了與之相關的一些基因,證實了人體內也存在相應的基因。對這些基因的研究,有助於研究針對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癡呆症等疾病的新療法。 |
2003 | 保羅·勞特布林
彼得.曼斯費爾德 | 他們發明了磁共振成像技術(簡稱MRI)。這項技術的發明使得人類能夠清清楚楚地看清自己或其他生物體內的器官,為醫療診斷和科學研究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手段。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的主要部分是原子核。如果把物體放置在磁場中,用適當的電磁波照射它,然後分析它釋放的電磁波就可以得知構成這一物體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精確立體圖像。如果把這種技術用於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可獲得一種非常重要的診斷工具。 在全世界每年有6000多萬例檢查和研究採用MRI技術 與190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普通X光線或1979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計算器X線斷層照相術相比,MRI的最大優點是無傷害性。然而,體內有磁金屬或起搏器的病人卻不可能用MRI檢查,因為他們的磁場太強。 |
化學
1993 | 穆利斯 史密斯 | 穆利斯發明“聚合脢鏈式反應”法 |
1994 | 歐拉 | 在碳氫化合物及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
1995 | 克魯岑 莫利納 羅蘭 | 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証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 |
1996 | 柯爾 克羅托因 斯莫利 | 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
1997 | 博耶 沃克爾 斯科 | 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脢 |
1998 | 科恩 波普 | 提出密度泛函理論 |
1999 | 瑞威爾 | 瑞威爾發明一種超高速的雷射技術。此技術是利用一個他形容為世界第一快速相機完成,此相機可讓雷射光以千萬億分之一秒的速度進行測量與觀察。利用此雷射槍,研究人員能在化學反應過程,或化學反應的「過渡態」時,清楚看見原子如何在分子中運動。 |
2000 | 白川英樹 黑格 麥克迪爾德 | 他們發現利用碘蒸氣,可以將本來是絕緣體的塑膠,如聚乙炔,變成導電體,而能導電的塑膠的用途是非常廣泛的。 |
2001 | 諾爾斯 沙普斯 野依良治 | 他們發現一些化學品,可以加速和控制重要的化學反應,對開發一些抗菌素、消炎和心臟藥,幫助很大。幫助開發更便宜的藥品,治療心臟病、柏金遜症和感冒等疾病。 |
2002 | 約翰.芬恩
田中耕一
庫爾特.維特裏希 | 芬恩和田中的貢獻在於開發出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的“軟解吸附作用電離法”,質譜分析法是化學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分析方法。它通過測定分子質量和相應的離子電荷實現對樣品中分子的分析。 維特里希的貢獻是開發出了用來確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核磁共振技術。他選擇生物大分子中的質子(氫原子核)作為測量對象,連續測定所有相鄰的兩個質子之間的距離和方位,這些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後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對溶液中的蛋白質進行分析,進而可對活細胞中的蛋白質進行分析,能獲得“活”蛋白質的結構,其意義非常重大。1985年,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第一次繪制出蛋白質的結構。目前,科學家已經利用這一方法繪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質的結構。 他們三人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於研究包括蛋白質在內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使人類可以通過對蛋白質進行詳細的分析而加深對生命進程的了解,使新藥的開發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食品控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等其他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2003 | 彼得·阿格雷
羅德里克.麥金農 | 他們分別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1)科學家發現,細胞膜中存在著某種通道只允許水分子出入,人們稱之為水通道。因為水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可以說水通道是最重要的一種細胞膜通道。儘管科學家發現存在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麼卻一直是個謎。 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細胞膜蛋白,他發現一種被稱為水通道蛋白的細胞膜蛋白就是人們尋找已久的水通道。為了驗證自己的發現,阿格雷把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細胞和去除了這種蛋白的細胞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前者能夠吸水,後者不能。為進一步驗證,他又製造了兩種人造細胞膜,一種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種則不含這種蛋白。他將這兩種人造細胞膜分別做成泡狀物,然後放在水中,結果第一種泡狀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脹,第二種則沒有變化。這些充分說明水通道蛋白具有吸收水分子的功能,就是水通道。 水通道蛋白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它的種類很多,僅人體內就有11種。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比如在人的腎臟中就起著關鍵的過濾作用。 (2)羅德里克·麥金農利用X射線晶體成像技術獲得了世界第一張離子通道的高清晰度照片,並第一次從原子層次揭示了離子通道的工作原理。麥金農的方法是革命性的,它可以讓科學家觀測離子在進入離子通道前的狀態,在通道中的狀態,以及穿過通道後的狀態。 |
物理
1993 | 赫爾斯 泰勒 | 發現一對脈沖雙星,為有關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 |
1994 | 布羅克豪斯 沙爾 | 在凝聚態物質的研究中發展了中子散射技術 |
1995 | 佩爾 萊因斯 | 發現了自然界中的亞原子粒子:Υ輕子、中微子 |
1996 | D. M . 李 奧謝羅夫 理查森 | 發現在低溫狀態下可以無磨擦流動的氦- 3 |
1997 | 朱棣文 菲利普斯 科昂.塔努吉 | 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
1998 | 崔琦 施特密 勞克林 | 崔教授及施特密教授在一九八二年首次發現,當電子被泠卻至非常低的溫度,並且受到強力的磁場影響時,電子會變成"量子液體",這些新的粒子物質和電子的性質不同,例如,它的充電,是電子的一小部分。勞克林教授成功地解釋這個實驗結果。 在三位科學家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之前,沒有人會相信電子是可以被砍開的,而這三位科學家成功地使一群電子的充電,是正常電子的三分之一的電量,科學家稱這個發現為"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
1999 | 塔夫特 韋爾曼 | 塔夫特與韋爾曼因為在闡述物理學中電弱作用的量子結構和運動的研究領域卓有貢獻,而共同榮獲一九九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項聲明中表示:「兩位傑出的得獎者是因為將粒子物理理論置於更扎實的數學基礎上而得獎。他們已經證明,這套理論可以用來精確計算物理的量。科學家可以根據他們的理論研究成果計算新粒子的特性。」 |
2000 | 阿爾費羅夫 基爾比 克雷默 | 因其研究具有開拓性,奠定資訊技術的基礎,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獎。 |
2001 | 康奈爾 維曼 克特勒 | 他們在一九九五年,成功將銣原子冷卻,至非常接近絕對溫度零度,銣是鹼金屬的一種,呈銀白色度軟金屬的稀有元素;科學家發現,物質在這低溫的情況下,會冷凝成為新的狀態,對發展更微細和更快的電子,幫助很大。 |
2002 |
雷蒙德.戴斯
小柴昌俊
裏卡爾多.賈科尼 | 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兩個新窗口。這兩項成果一項是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這一成就導致了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另一項是賈科尼在“發現宇宙X射線源”方面取得的成就,這一成就導致了X射線天文學的誕生。 (1)中微子是宇宙間一種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因此儘管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我們很難發現它的蹤影。 中微子還和太陽有著密切聯繫。為了捕獲中微子,戴維斯領導研製了一個新型探測器,它的主體是一個注滿615噸四氯乙烯液體的巨桶,埋藏在美國的一個礦井中。在30年的探測中,他共發現了來自太陽的約2000個中微子,並證實了太陽是靠核聚變提供燃料的。 中微子有可能與水中的氫和氧原子核發生反應,產生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可引起微弱的閃光,探測這種微弱的閃光就可證實中微子的存在。小柴昌俊在日本領導研製的另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利用的就是這一原理。他除了證實太陽中微子的存在外,還發現遙遠的超新星爆發過程中釋放出的中微子。 (2)所有恒星都發射電磁波,其中包括可見光和我們看不見的其他電磁波,比如X射線。但多數宇宙射線都被大氣層吸收了,為了揭開宇宙X射線之謎,必須向太空發射探測器。賈科尼領導研製了世界第一個宇宙X射線探測器—愛因斯坦X射線天文望遠鏡。這一探測器於1978年進入太空,它首次提供了精確的宇宙X射線圖像,在此基礎上科學家獲得了大量新發現。此外,賈科尼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太陽系外的X射線源,第一次證實宇宙存在著X射線背景輻射,他還探測到了可能來自黑洞的X射線。 |
2003 | 阿列克謝.阿布科索夫
維塔利
金茨堡安東尼.萊格特 | (1)阿比科索夫在1950年代末期,提出一項新的理論,以波函數來描述超導體的行為。他透過數學的方式,描述超導體中產生的渦流,並解釋外加磁場如何沿著渦流的通道穿透超導體。除此之外,要是磁場增強,阿比科索夫也能夠預測這些渦流變大的細節;而一旦這些渦流的核心重疊,材料所具備的超導性便會消失。 (2)維塔利·金茨堡與蘇聯科學家列夫·郎道(因對凝聚態的研究成果獲得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一種描述超導等現象的公式,在此基礎上,1957年阿列克謝·阿 布裏科索夫提出了一種能夠解釋II型超導體特性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II型超導體中的電流形成了一個個小旋渦,如同水流中的旋渦一樣,這些旋渦形成了一個有序的點陣,就像排列整齊的士兵方隊一樣。這樣可以使超導體中電子運動的阻力消失,又可以使磁場能夠從點陣中的通道通過。 (3)氦有兩種同位素,即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氦4和由2個質子和1個中子組成的氦3。20世紀30年代,蘇聯科學家彼得·卡皮察首先觀測到液態氦4的超流體特性。這一現象被蘇聯科學家列夫·郎道用凝聚態理論成功解釋。不過科學家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觀測到氦3的超流體現象。因為使氦3出現超流體現象的溫度只有氦4的千分之一。科學家發現,氦3超流體有一些特別的現象無法用原有理論解釋。針對這些現象,安東尼·萊格特提出了一個能用數學公式解釋氦3超流體現象的理論。後來證明這一理論能夠系統地解釋多種超流體的特性,並適用於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等其他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