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物學家

 

(Linnaeus 1707-1778):

瑞典人,創生物分類法則,制定生物命名法。林奈去世後,留下了他的分類法基礎、龐大的蒐集物。那些蒐集物都被對科學毫無興趣的他的母親及妹妹賣給英國人。因此,才會在英國成立了林奈協會。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在這個林奈協會發表的。據說,瑞典政府非常後悔那些蒐集物被英國人買去,甚至派出軍艦去追運那些蒐集物的英國商船。

 

伍德維爾(Woodwell):

曾在長島的沼澤區做過D.D.T.對環境影響的調查。

 

巴佛洛夫(Pavlov 1849-1936):

俄國生理學家,1903年,他首次宣布發現了條件反射。後來經過20多年實驗和論證,他提出,動物和人出生後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叫做條件反射。它分為第一信號系統的反射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反射兩類,動物僅具有第一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而人對第一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和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都具有。

 

卡森(Rachel L.Carson.1907-1964)

美國人,著『寂靜的春天』,促使美國立法禁止生產與使用DDT,也促使70年代迅速進入環保年代。

 

◎ 虎克(Hooke,1635-1703)

英國人,以自製顯微鏡觀察軟木塞切片,發現『細胞』(Cell)

 

◎ 英吉曼(Thomas Engelmann)

德人,1880年代,以水綿及好氧性細菌,照射折射後之各色光,發現細菌主要集中在紅光和藍紫光部份,證明紅光和藍紫光之光合作用效率較高。

 

范尼爾(凡耐爾)(C.B.Van Niel)

美國人,1929年發現綠硫菌之光合作用利用H2S,產生S(),無O2產生,而推測綠色植物之O2來自H2O,非CO2

 

◎ 卡爾文(Calvin,1911-)班森(Benson)

美國化學家和生物化學家,1955年,他闡明了綠色植物光何碳循環的過程,指出:在光合作用的暗反應中,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與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形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三碳化合物分子被氫還原,再經過一系列的反應,最終形成葡萄糖。

 

◎ 辛格(爾)(S.J.singer) 尼可森(G.Nicolson)

1972年提細胞膜的『流體鑲嵌學說』(液態鑲嵌模型)

 

司培利(史伯利)(Sperry,R.1913-1995)

切斷癲癇症的胼胝體,以減輕其症狀,由此發現左右腦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

 

◎ 格里芬(Donald Griffin)

美人,1938年利用高速夜視攝影術,證明蝙蝠可在暗房避開細鐵絲,而捕到蟲子,但塞住耳朵則會碰到鐵絲。

 

◎ 懷塔克(R.H.Whittaker)

美國人,1969年提五界分類方式-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及動物界。

 

霍去金(A.L.Hodgkin)和赫胥黎(A.F.Huxley, 1825-1895)

1950年代利用烏賊之巨大神經軸突(直徑1mm),發現內外有電位差,(外+,內-)

赫胥黎是第一個為達爾文辯護的人,在185911月,物種原始論已出版時,赫胥黎開始為這研究的有力支持者。1860年,在牛津開會時,曾發生特殊創造者刊物爭論,對進化論引起一番討論。而赫胥黎堅決擁護進化論學說,在這種情勢下,赫胥黎獲得一個撒旦魔鬼名稱,為“達爾文的牛頭猛犬”增加許多次對有關進化論緣由的辯論,他盡量利用機會來辯論,可說為物種原始公開辯論的鬥士。

 

◎ 伍德(K.V.Wood)

從牙買加之甲蟲(頭、腹有發光器)分離出四種基因,轉殖至大腸菌,生產出四種螢光素酶,如給予螢光素,則四種菌可以發出四種螢光。

 

◎ 溫特(Frits Went)

荷蘭人,1926年代,首開以燕麥為「生物分析」之『儀器』,以植物活體作為測定物質之濃度,生長素之命名者,發現光可促進生長素向背光方向移動,且其輸送方向具極性。

 

◎ 洛倫士(Lorenz 1903-)

奧地利人,印痕行為之研究。1936年,在萊頓大學的討論會,洛倫士與獨自在研究黑背龜的行動與丹巴根結識。兩人很快就成為好友,在第二年的夏天就開始一起研究灰色雁。有一天,他和友人札伊茲去拍水鳥的電影。札伊茲用灰色雁的叫聲像銀幕上的野鴨大叫。洛倫士覺得很有趣而寫成“他跟動物、鳥、魚講話”這本書。1973年,他和丹巴根及研究蜜蜂行動的弗里舒三人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

 

◎ 孟克(Munch)

德人,1926年提『壓流學說』,以解釋韌皮部之運輸作用。

 

◎ 拉馬克(Jean Larmark 1744-1829)

英人,首位提有體系之演化論“用進廢退說”。雖然拉馬克的名字在今天因進畫論無人不知,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卻是人們嘲笑的對象。他是一位遭遇悲慘的生物學家。一生貧窮的拉馬克在晚年失去光明,口述女兒替他筆記。八十五歲去世時連埋葬的錢都沒有。遺體被丟在蒙巴爾那斯的共同墓地,終於遺骨全部失落。到了1909年,英國舉行盛大的“種的起源”五十年紀念大會時,法國也趕快舉行“動物哲學”一百年紀念大會,並在植物園建造拉馬克和他女兒的銅像。

 

◎ 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

1859年出版"物種原始",倡天擇說:變異、過度繁殖、生存競爭、適者生存。

他提出了生物進化論,指出:現存的各個物種並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發展變化而來的;各個物種之間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著或遠或近的親緣關係。1831年,達爾文隨著“小獵犬號”環球航行,歷時五年。`在航行過程中他經歷了種種磨難與考驗。每到一處,達爾文都登上陸地進行考察,考察的對象是動植物資源和地質。達爾文堪察了聖地亞哥島的地層,發現地層越古老,發掘到的生物化石的生物原形與現代生物的差異也就越大,從而證實了地質學家賴耳關於“地層的歷史反映生物進化歷史”的關點。

 

◎ 賴耳(Charles Lyell 1791-1875)

英人,著"地質學原理":認地球上之地形,乃受大自然力量長期作用之結果。

 

◎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

英人,1798年著"人口論":認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糧食呈算術級數增加,故人將因糧食不足而飢餓或戰爭。

 

◎ 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英人,在印尼及馬來群島研究悟出演化理論,與達爾文共同發表天擇說。

除了政府組成的探險隊,曾獲得生物學上偉大貢獻外,還有許多個人從事探險研究工作,專探集標本和撰述他冒險的偉大成就。華萊士在1855年,發展一篇論說文章,題目定為新種發表的法則。此篇論說文題目:每一種生物能獲得生存,皆起源於同時間和地點的生存極有類似關聯的種類。

 

◎ 魏斯曼(August Weismann,1834-1914)

認演化之關鍵在生殖細胞,作老鼠斷尾實驗。

 

◎ 密勒(H. J. Muller):

X光照射果蠅引起許多有害和致死突變。

 

◎ 尤里(Harold Urey)、米勒(Stanley Miller)

美人,1953年以熱及放電將水氣、沼氣、氨、氫等合成胺基酸等有機物。

 

◎ 福克斯(Sidney Fox)

利用無機合成的方法,在無酵素情況下聚合成多肽的類蛋白質。

 

◎ 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

法國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從1856年之後的20多年中,他陸續闡明了發酵作用的觀點,即發酵的主角是酵母菌,酵母菌生長旺盛時需要氧氣,但平時也可在無氧條件下正常生活。發明『低溫(巴氏)滅菌法』、『狂犬病疫苗』,首先用疫苗預防疾病,否定自然發生說。

 

◎ 柯霍(Robert Koch,1843-1910)

德人,第一位使用固體洋菜培養基培養細菌,改進細菌研究技術,對炭疽病及結核菌有深入研究。

 

◎ 伊凡諾斯基(Iwanowsky):

俄人,1892年証明煙草鑲嵌病之病原體為病毒(TMV)

 

◎ 雷文霍克(Leeuwenhoek 1632-1723)

荷蘭生物學家和顯微鏡學家。他借助自磨透鏡觀察微生物,1676年細菌的第一位發現者,並繪成圖像,於1683年出版的英國 《哲學學報》上,由此拉開了觀察和研究微生物的序幕。雷文霍克一生一共磨製了400多個透鏡。他用這些顯微鏡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微觀世界,看到了原生動物,看到了細菌,也記下了肌肉、皮膚、毛髮和牙齒的精細結構,還詳細觀察了多種小昆蟲發育的情況。

雷文霍克在營寄生生活的跳蚤身上發現了寄生著更小更小的生物。英國作家丁‧斯維夫特聽說這件事,特地創作了一首四行詩。詩曰:

博物學家告訴我們,

跳蚤身上有小跳蚤叮咬;

這些小跳蚤又被更小的跳蚤叮咬,

如此這般咬個沒完。

後來,雷文霍克的這些成果逐漸得到科學界人士的承認。1680年,他蕩選為英國家學會會員。同年,法國科學院也敞開大門,接納他為院士。1723826日,91高齡的雷文霍克在代爾夫特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按照他的遺囑,女兒把他的400多架顯微鏡贈送給英國黃家學會。

 

◎ 司培曼(Spemann 1869-1941)

德人,以壁虎胚胎從事移植實驗,發現“胚胎誘導”:壁虎中胚層某處之細胞能刺激其上之外胚層分化為神經組織。他製作了解剖動物用的許多精細玻璃器具,他用那些器具將壁虎的受精卵用頭髮榜成左右相稱的畸型。也做眼睛水晶體的再生實驗。最著名的實驗室壁虎的胚的移植實驗。將叫做原口背唇的初期胚移植到其他胚的各部分之後,以那個部分為中心會長出一個整體部分。司培曼把這種現象叫做“誘導”,把這種作用叫做“形成體”。這樣確立了研究對象、手法及想法的結果,實驗發生學在193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

 

◎ 孟德爾(Gregor Mendel,1822-1884)

奧地利遺傳學家和氣象學家。:以豌豆從事植物雜交實驗,實驗是在修道院的植物園內進行的。他連續進行了八年子雜交實驗,並用數理統計法處理了上萬數據,終於在1865年它公布了他的發現, 衍生出基因的『分離律』及『自由配合律』。為了紀念孟德爾,人們稱上述兩個規律為孟德爾定律。為遺傳學之父。除了研究遺傳學,孟德爾還自1856年開始研究氣象學。購買了大量觀測儀器,放置在不同地點,每天早、午、晚三次,定時觀測,詳細記錄,歷時20多年,從不間斷。他先後發表了9篇見解獨到的氣象學論文,成了摩拉維亞地區的氣象學權威。

 

◎ 洒 吞(Walter S. Sutton,1876-1916)、巴夫來(Boveri)

1902年提染色體遺傳學說:『基因在染色體上』;而有『聯鎖群』。

 

◎ 摩根(T.H. Morgan,1866-1945)

1909年起,從事果蠅遺傳實驗,發現性聯遺傳及染色體之互換。摩根調查了六百多種之多的變異體之後,於1926年著作“遺傳子學說”,確立了“染色體遺傳子學說”。由於這麼了不起的研究成果,於1933年,他已頭一位動物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得意門生普利地斯之外,他的研究室還培養出許多現代遺傳學的優秀學者。當中,馬勒發現用X光去照射大蒼蠅會產生大量的突然變意兒於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遺傳學就這樣迅速發展出來。

 

◎ 巴特森(Batesen)及龐內特(Pummett)

1906年研究豌豆花色與花粉形狀等兩對基因遺傳,發現不符孟氏遺傳法則,但未深究。

 

◎ 哈代(Hardy)及溫伯(Weinberg)

1902年提『哈-溫原理』-一族群在無外力影響下,基因庫的基因型及對偶基因頻率,即遺傳結構會維持恆定,且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之頻率和一定為1。

 

◎ 亨金(Henking)

1891年觀察一種雄性昆虫之減數分裂,發現有一段未聯會之物,後證實為一段染色體。

 

◎ 威爾森(Wilson)

1905年發現一種昆蟲之雌蟲有5對加1對染色體,雄蟲含5對加1條染色體。

 

◎ 史帝芬(Stevens)

觀察甲蟲細胞,發現雄蟲除X染色體外,還有一條外型特別之Y染色體。

 

◎ 博得(Boyd)

1950年調查MN血型在不同種族間的差異。

 

巴爾(M.L.Barr)

發現人類的皮膚及口空黏膜細胞,以特殊方染色,則女性細胞核內有一深色小點(巴爾氏體),男性則無。

 

◎ 佛萊民(Walther Flemming,1843-1905)

德國人,研究細胞有絲分裂,1882年首先以染料著色觀察,而描述有絲分裂,並命名『染色體』。

 

◎ 麥許爾(米歇爾)(Friedrich Miescher)

1871年由膿液中分離出核素(核質 Nuclein)即核酸。

 

阿特曼

1889年純化了核酸,並確認核酸之組成單位為『核酸』。

 

◎ 李德柏(Lederberg)和特吞(Tatum)

美人,1946年以兩不同品系的大腸菌共同培養,發現基因轉移。

 

◎ 格里夫茲(Griffith)

1928年做肺炎雙球菌之實驗,發現“性狀轉變”:S型(死菌)+R型(活菌) → 可致病。

 

 艾佛瑞(亞夫利)(Oswald Avery)

判斷造成R型菌轉型的物質應為DNA(以三種肽處理死S菌萃取液, DNA分解肽會抑制R型菌轉型

 

◎ 赫雪(赫希Alfred Hershey)及蔡司(Martha Chase)

1952年以35S標定T2噬菌體之蛋白質,以32P標定其核酸,發現只有核酸進入細菌,證實DNA為遺傳物質。

 

◎ 比竇(G.Beadle)及塔騰(E.Tatum)

美人,1940年由紅麵包黴之突變培養,建立『一基因~一酵素』假說。

 

 查卡夫(察加夫 Erwin Chargaff)

1950年發現每個物種DNA中之A和T及G和C之比例均固定,且A=T及G=C~察加夫法則(Chargaffs rules)

 

◎ 華生(Watson 1928-美人)、克立克(Crick 1916-英人)

華生是英國生物物理學家、遺傳學家。克立克是美國生物學家。1953年他們建立了去氧核糖核酸(DNA)之雙螺旋構造模型,認為每個DNA都是由兩條去氧核苷酸長鏈盤旋而成的,它成規則的雙螺旋型。這兩條長鏈由去氧核糖和林酸組成,排列在外側;兩條長鏈之間有許多橫檔,每個橫檔由一對鹼基組成,兩個鹼基之間由氫鍵相連。

一踏進生物學研究的大門,克立克就接觸到有關蛋白質的課題,從此他與生物高分子的“螺旋”結構結下不解之緣。在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越的克立克,195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還是德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全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生物化學會會員、美國哲學學會外籍會員。

華生在1962年當選為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此外,他還是美國生物化學會會員、丹麥皇家科學院及藝術科學院院士、德國利奧波爾迪納自然科學院院士。

 

◎ 孔伯格(Arthur Komberg)

1957年發現大腸桿菌細胞中有一種DNA聚合。

 

 奈倫堡(尼倫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及雷得(P.Leder)

1966年利用試管內人工合成多肽鏈(Poly U)的技術,將遺傳密碼全部解讀出來。

 

◎ 賈柯(Jacob 1928-)、莫諾(Monod 1910-1976)

法國人,1961年發現大腸菌乳糖操縱組模式。

 

◎ 莫利斯(Kary B. Mullis)

1980年發明『聚合肽連鎖反應』(PCR)

 

 雷迪(Francesco Redi, 1621-1697)

他是反對生物自然發生學說的第一人,他做蠅類實驗,證明蠅類不是腐肉經由自然發生而成則必須經過其他蠅的產卵,而後在適宜環境下發育生長而成蠅的。再1688年雷迪出版昆蟲發生的實驗一書中,詳細記載他的實驗結果,證明蠅類發生的錯誤理論,隨之而來的微生物學,由突然引起全面爭論更要進行嚴格的實驗,以解決這個爭論以久的問題。

 

◎ 奧柏林(1894-1980)

前蘇聯生物化學家。1924年他提出關於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這個過程大致分為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從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高分子物質、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從多分子體系演變成原始生命等四個階段。

 

◎ 佛來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

英國細菌學家。1928年發現了抗細菌感染的藥物─青黴素。為後來分離、提純、製造青黴素和拯救生命奠定了基礎。佛來明成就顯赫,聞名世界。1943年蕩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44年被封為爵士,1945年與弗洛理和錢恩分享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